朱华《致敬孙原非先生》

47
发表时间:2024-12-06 21:16
文章附图

题图-J.jpg


孙原非像-2.gif

孙原非


9G3A3520 拷贝.jpg


著名现代艺术家、淮阴师范学院退休教师朱华教授从美学的角度对于孙老前辈的作品予以点评:

这些日子我比较集中的研读他的书法作品,读来感觉是一种精神享受,作品与那些虚名毫无关系,作品本身会告诉你一切。书法和书法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今天又看到先生的真迹,从美学角度来说,先生的行草书完全可以与王羲之的行书有一拚,甚至不分伯仲。


朱华.gif


朱华2.gif



致敬孙原非先生

朱华

我不是专门搞书法创作的,因为搞水墨画创作会和一些朋友聊一点书法的话题,在中国的书画界,书法前所未有的占据半边天,因为它较少创新又为传承传统文化找到比较好的借口,可以说是特别的繁荣。以我个人的偏见,在书法如此普及和繁荣的今天,书法的创作存在看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那么在艺术创作中我的观点是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越接近传统的经典的东西越能出现好的作品,二是走义无反顾的走创新之路,没有其他出路,如果有也是低俗的平庸之道。

今天我们学习研讨孙原非先生的书法作品是为前面的一条路径。
       书法和书法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书法后缀艺术必须和艺术有关,书法艺术的实践者及标志性人物在中国有两个人,他们是王冬龄和顿子斌。王冬龄先生用一辈子的精力和不停的书写,已经接近或抵达书法的艺术。而顿子斌的“影书”一开始即艺术,他所进行的创作是在不断地证明和完善书法艺术。
      20世纪末我曾创作过“彩墨书法”,并提出书法由“黑墨书法”、“彩墨书法”、“现代书法”转变过程的观点。很遗憾,经过此番经历后我对书法创作创新得出的结论是:传统艺术中唯有书法是不可以创新的。近几年时常在微信中看到顿先生的书法创作感觉到希望的存在,存在的理由是:在完全脱离了书写工具之后进行的书法创新产生了可能性,而“影像书法”极具创造性,它是现在和未来书法创新的方向。

顿子斌影书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切艺术必须回归到自然中来,即一切归零,从头开始。从原点出发因为我们拥有诸多参照,必然直指艺术内核。影书的学术价值在于:我们的书法艺术摇摇晃晃地历经了若干年始终找不到创新的出口,而影书成为了可能。其实就草书而言怀素、张旭等极有可能从自然界的影象中得到启发而书写,也就是说极少古人需要创造他懂得与自然发生关联而产生相关的艺术信息。现在的书法家们不太关心艺术的意义了,他们感觉到是权力的重要性(领导签字画押多威风啊)。而这个负面的东西已经影响到经久不衰的书法热潮中,令人失望!书法必定要创新,影书在实践中的不断发现可激发枯竭的想象力,从自然中找寻创造的灵感,书法需要,所有的艺术都需要。

评论家赵玉昌先生:读懂朱华先生这段话,再阅读顿子顿和王冬龄的作品,是一堂简明、直观的当代书法必修课。
       以上我着重谈论了书法创新的问题,是我两个观点的后一个,就是说只有创新的书法作品才是书法艺术。第二个观点的基点来自于第一个观点,传统中经典的艺术一定是好的,回望过去,我们需要花点力气再去筛选一下我们遗漏的好东西。好东西今天我们找到了,就是孙原非的书法艺术,他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他,使得我们第一次从全国的艺术视角来重新审视书法和书法艺术,致敬孙原非先生。       

             2024、12、3


9G3A3636 拷贝.jpg

左起:方向东   蔡国华   赵庆生   李梅芳    华   谢明霞   姜 平   董振霞   王 军   张洪斌


孙原非部分遗存书法作品欣赏

点击查看



分会尾图-2.jpg


华夏文化网
首页       
QQ:183208895                                   联系电话:0517-13705230307                                    联系邮箱:hahexs@126.co.m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曲坊巷6号

中国河下古镇
《河下往事》编辑部
淮安运河书画院
淮安区新联会文化艺术专委会
周公文化交流中心
新联会七一书画展
淮安蔡国华